
崛起的中國制造勢力不可小覷,但是,韓文煜指出在理念上,外資企業目前仍然領先一步。即如何深入理解和融會貫通客戶的訴求,通過材料工程學詮釋為新的解決方案。而這個優勢,是基于過往經驗的沉淀。以傳統應用的汽車行業為例,中國和國外的差距,有一大部分集中于迭代設計。外國的廠商,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積累了大量的車型和數據,包括如何設計發動機,如何設計底盤讓駕駛舒適,有更多數據樣本支持。材料行業也是如此,比如帝斯曼在過往幾十年的材料開發過程中積累了非常翔實的數據,解決了如何做對材料的問題,也解決了如何做好材料、保證批次穩定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這些經驗升級為品牌和文化,融入每個職能部門的血液中去,并且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這些積累,讓我們保持了領先優勢。
面對挑戰,徹底本土化和全球視野
當被問及迅速發展的國內企業,是否對帝斯曼有壓力,韓文煜的回答非常冷靜:“任何企業在任何經營環境之下,都有不同的壓力。比如化工行業緊缺,有緊缺的壓力;原材料價格上漲,有經營業績的壓力。關鍵在于如何將壓力轉化為動力。”
他認為中國企業在創新和往高端材料邁進方面發展迅速,而像帝斯曼這樣的跨國企業,就必須想辦法解決如何讓生產經營回歸中國速度,適應中國產業業態這個問題,來面對挑戰。比如帝斯曼通過將銷售、產品管理、研發、供應鏈管理、生產等職能部門采用“五位一體”的方式,實現了徹底的本土化。帝斯曼于1999年在江陰建立了自己的獨資工廠,至今已經運行了26年。這是一家世界頂尖的工廠,可以為帝斯曼全球供貨,它的產品管理和生產已經完全本土化。帝斯曼工程材料全球最大的研發實驗室,也在江陰,研發團隊自上而下都是中國雇員,這是研發的本土化。帝斯曼工程材料的全球領導團隊中,有兩位中國副總裁。最后銷售更毋庸置疑是百分百本土化。
徹底的本土化為帝斯曼帶來服務本土客戶的的便捷,同時“我們希望做具備國際視野的本土供應商”,韓文煜指出,“本土化能夠讓我們為客戶提供最迅速的適配性,我們將客戶的訴求翻譯為材料語言,變為材料訴求;如果出現了本土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涉及到深度開發和前瞻性開發,我們會依托荷蘭的核心科學家團隊,尋求全球研發支持。這是我們本土化和全球化在深度和廣度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