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已歷經兩次重大能源轉型:第一次是17世紀中葉,煤炭取代薪柴,人類步入“煤炭時代”;第二次是20世紀60年代,石油取代煤炭,人類進入“石油時代”。現如今,人類社會正在經歷第三次重大能源轉型,下一個時代將是“新能源時代”。
無論是進入"煤炭時代"還是"石油時代",其轉型的主要驅動力都源于化石資源的勘探與開發。在轉型過程中,生產力水平顯著提升,社會生活也得到極大改善。而此次人類社會向"新能源時代"的轉型,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動進行的——若無法在既定時限內完成轉型,溫室效應將持續加劇,甚至直接威脅人類生存。
雖然馬斯克的火星探索計劃時不時搶奪著科技愛好者的眼球,但世界各國的精英群體明白,向外太空移民終究只是一小部分最富有的精英們的游戲,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從更加務實的角度出發,鑒于全球變暖不利影響和實現"雙碳"目標,人類或許可以從地球本身尋找答案——地磁能。
廣東大同世界磁電科技有限公司,全球首臺地磁能發電機正式發布
廣東大同世界磁電科技有限公司是專注于地磁能電力技術開發和應用的科技企業,匯聚了一批能源、機電、電磁學及基礎物理等領域的頂尖人才,經過8年技術攻關,成功研制出我國首臺地磁能發電機,并于7月9日在廣東深圳正式發布。
出席發布會的嘉賓包括:中國海關學會副會長溫珍才先生;國家工信部中小企業局原副局長,最高人民檢察院反貪腐研究中心副主任陳海先生;中國質量認證中心深圳分中心產品認證一部部長楊友東先生;香港衛視執行董事伍凱先生;國際院士科技創新中心副秘書長孫波女士:聯合國高級別政治論壇中國青年代表李思雅小姐等300余位嘉賓齊聚一堂,共同見證這一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刻。
核心技術方面,“太空小子”地磁能發電機主要集成了四大自主創新技術模塊:1)磁極瞬間轉換技術,通過高精度數控系統實現微秒級磁極切換;2)杠桿式扭矩放大系統,采用復合杠桿結構和磁懸浮軸承提升扭矩輸出;3)地磁能聚焦變壓系統,通過環形閉合磁路放大微弱地磁場強度;4)粒子加速式磁場強化,布置多組聚焦系統形成閉環強磁場。這些技術協同作用,解決了地磁場強度不足、能量轉換效率低等難題,實現了高效穩定的電能輸出。
“這相當于在足球場上收集一片落葉的能量,再把它放大成可以推動汽車的動力。”大同世界磁電科技技術負責人表示,單臺標準機組可持續穩定輸出電力,且完全不受晝夜交替、陰晴雨雪等環境因素影響,填補了太陽能、風能發電不穩定的技術空白。
日發電量最高20度,地磁能發電機的硬核供電之路
在應用場景方面,目前該技術已成功轉化為兩大系列產品:首先是"太空小子"便攜式發電機系列,作為全球首款戶外應急便攜電源,可在零下23度至57度的極端環境下穩定工作。并且“太空小子”專業版本日發電量最高可達15度到20度,相當于在戶外可滿足100部智能手機充電的同時順便煮火鍋。該產品還可以應用于偏遠山村、孤島、無人區等特殊場景,為其提供持續穩定的電力保障。
其次是"黑洞一號"車載發電機系列,針對電動車續航需求開發,可提供穩定電力供應。該系統可直接集成到電動汽車中,通過持續的地磁能發電轉換,讓電車長途駕駛不再受制于充電樁的分布,實現電車自帶充電樁。
發布會現場,一位美女騎手駕駛著一臺純粹利用地磁能發電機發出來的電作為動力的摩托車緩緩的繞場三周,見證了地磁能發電機商業應用場景的突破性進展。
“中國方案”崛起:地磁能或重塑未來能源格局
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深圳認證部部長指出,“太空小子”便攜式地磁能發電機已經成功通過中國質量認證中心EMC檢測。作為全球首款成功實現地磁能發電技術商業化應用的創新成果,一舉突破了傳統能源的局限,給傳統能源供給方式帶來新的補充;讓我這個從事多年產品檢測認證工作的“老認證人”眼前一亮,“太空小子”便攜式地磁能發電機無疑是一項重大的發明,磁能或重塑未來能源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