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屬于新能源時代的電網應該長什么樣?
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首次提出“新型電力系統”的概念,明確指出要“深化電力體制改革,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電力系統也由此迎來了全面轉型升級的重大歷史機遇。
新型電力系統,“新”在大量新能源的接入,這個看似簡單的轉變對于電網的要求是系統性的,包含電網形態、負荷特性、技術基礎、運行特性等方方面面。
要構建這樣開放的復雜系統,破解能源電力安全、綠色、經濟“不可能三角”,無疑將是一項長期的系統性工程,亟須凝聚行業內外、產業鏈上下游各方力量,明確路徑、統籌推進、協同發力。
在此大背景下,施耐德電氣聯合《36碳》開啟了“走進 · 綠色先行者” 系列開放日活動。該活動通過對 “源、網、荷、儲”不同領域的綠色先鋒企業、園區、工廠、院校的實地走訪與深入交流,邀請專家、企業代表共同探討在雙碳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語境下,能源產業技術路線、前沿趨勢與發展機遇、技術落地與實踐進展等,期以綿薄之力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加速建設與發展。
在新型電力系統的建設過程中,微網和綜合能源管理的協同發展為提升新能源的消納水平發揮著重要作用。10月9日,首期“走進綠色先行者”開放日活動來到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并圍繞“微電網與綜合能源管理”這一主題,就如何幫助用戶從傳統能源消費向新能源多能融合、實現產消一體轉型,最終賦能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展開深度探討。
參與對話的嘉賓和主持人分別是:
內蒙古電力集團經濟技術研究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趙晨旭教授
清華四川能源互聯網研究院新能源電力系統分析與優化研究所主管 王湘博士
太湖新城集團新城能源公司副總經理 黃莉
施耐德電氣綜能微網業務負責人 黃弘揚
36碳資深作者 王方玉
本次對話主要內容整理如下:
“走進·綠色先行者”圓桌對話 之 趨勢變化
主持人:伴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不斷推進,電網將呈現哪些變革?在未來的新型電力系統當中,微電網與綜合能源管理處于什么樣的位置?
趙晨旭:站在前十年,電網領域的設備基本都是固定的,沒有很大的變化,也沒有商業機會;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背景下,伴隨不確定因素增多,風能、光伏和儲能等電源隨時可以進入電網,對于電網系統、設備的可靠性、耐受性提出了挑戰,但背后也帶來更大的機遇。作為一個電網人,我內心既擔心又歡喜,歡喜的是更多主體參與電力系統建設,電網可以減少投資,擔心的就是在安全上的挑戰。
熱點會展
新聞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