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ogqwo"></abbr>
    <ul id="ogqwo"></ul>
    <ul id="ogqwo"><sup id="ogqwo"></sup></ul>
      <dfn id="ogqwo"></dfn>
      <abbr id="ogqwo"></abbr>
    • <ul id="ogqwo"></ul>
    • “積非成是”的氣價倒掛如何解決?燃氣市場化呼聲漸起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2-10-24

      “積非成是”的氣價倒掛如何解決?燃氣市場化呼聲漸起

      這一心結近年來更是見諸報端、頻現網絡。前文提到的“保供”,指采暖季保障居民及工商業用戶基本生產用氣,保供責任由上游“三桶油”、中游國家管網和地方省網,以及下游城燃企業共同承擔。我國天然氣一般是由上游企業開采,通過長線管道銷售至下游燃氣企業的場站,再由場站的管道輸送至千家萬戶。

      根據國家對“煤改氣”的保供價格政策,明確了該部分燃氣的門站價格(上游賣給下游)和銷售價格(下游賣給用戶)按居民用氣價格執行,但上游供氣單位卻在上述媒體報道中被指長期不執行。相關企業對氣源氣價政策一直未能落實,造成上下游價格疏導機制的僵化,終端居民供氣價格無法順價,地方燃氣公司連年虧損。

      “積非成是”的氣價倒掛如何解決?燃氣市場化呼聲漸起

      此外,在實際運營中,能源供給側的開采供氣端和接駁銷售端之間實行“先交后返”的購氣方式,同時對“煤改氣”用戶的認定標準未達統一意見,加之天然氣定價機制冗雜,拉低了整個上下游的流程效率,也滋生出諸多不必要的爭議。公開資料顯示,河北省氣價倒掛、補貼不到位、對“煤改氣”上下游企業價格政策執行的監管力度不足等問題尤其突出。

      這些問題凸顯后,以下三對矛盾再也無法讓市場視而不見:一是上游氣源單位在政策指導下的成本壓力,公司的持續運營須以利潤為前提,若將陸上管道氣資源流向民生用氣并非明智之選,成本就難以打薄;二是上下游之間的價格談判壓力,這也是氣價倒掛的直接原因;三是下游企業在政策目標下的保供點火壓力,一面是保供重責,一面是企業生存,世間難得兩全法,氣價民意皆可順。

      今冬仍存較大斷供可能

      今年10月下旬起,中國北方各省陸續進入采暖季,“煤改氣”大省河北,正面臨天然氣斷供的潛在風險。

      據下游燃氣企業反映,今年中石化在采暖季期間將按照上個采暖季實際供氣量的70%供應,比去年同期減少約6億方,缺口嚴重。同時采暖季合同內平均氣價也從去年的2.9元/方上漲至3.7元/方,合同外最低氣價5.5元/方,合同外順價增量氣網上競拍約15元/方。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