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是疫情的轉折之年,也是很多企業和行業的變革之年。經濟寒冬中,抗風險能力、生產供應柔性、精細化運營等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數字化轉型愈加迫切,智能決策成為越來越熱的話題。自救和蟄伏之外,很多企業都在借助智能決策技術破局增長甚至彎道超車,智能決策領域的這一年,是挑戰和突破共存的一年。
挑戰在于,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格局和疫情形勢,企業對自主可控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技術的經濟效益考量增強,在選擇服務廠商時更加謹慎。突破在于,智能決策的國產化技術再上新臺階,業務應用范圍和方式也持續拓展,智能決策的價值被進一步釋放。
透過2022年的這些動向和改變,我們可以看到,困境并不會讓有價值的技術和企業止步,反而會助推它向更深更遠的地方滲透。智能決策在新邊界的突破,對新場景的賦能,都給2023帶來更多想象和期待。
自上而下加碼,“三花聚頂”催熱智能決策市場
智能決策是隨著數字經濟、工業互聯網等逐漸發展起來的,和前些年互聯網風口中的產業形態不同,智能決策在技術和實踐上都復雜得多,其真正走進大眾視野不過是近幾年的事情。而在2022年這個特殊時期,上自國家政策下到企業戰略,都越來越重視智能決策。
國家政策方面,2022年初,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強調,有條件的大型企業要形成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能力。8月,科技部發布《關于支持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應用場景的通知》,明確運用優化決策等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等領域的智能決策。
從市場需求上來看,疫情給經濟市場帶來巨大沖擊的同時,也讓更多企業意識到“柔性增長”的重要性,不確定的市場環境倒逼著企業加快轉型升級。同時,消費模式的“千人千面”以及營銷渠道的多元融合,讓產供銷的格局發生變化,生產、供應、營銷等都亟需提升計劃管理的敏捷性,智能決策成為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必然選擇。
Gartner發布的《2022年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度曲線》報告稱,盡早采用復合型人工智能、決策智能等AI技術將給企業機構帶來明顯的競爭優勢。并指出,在企業機構重構業務流程并增強韌性、適應性和靈活性的過程中,決策智能方法和技術將發揮重要作用,依托多種軟件技術的決策智能市場正快速興起,已開始為決策者提供解決方案。
技術方面,智能決策技術目前已經走向早期成熟的階段,大數據、人工智能、運籌優化等技術融合日益加深,智能決策的技術可行性和應用價值在不同領域都得到了驗證。而且,以阿里、華為、IBM為代表的平臺型廠商,和以杉數科技為代表的垂直型廠商,都在針對不同方向持續推進技術創新,為智能決策的廣泛落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可以說,這一年,政策、技術和市場迎來“三花聚頂”的時刻,智能決策不再是“錦上添花”的選修課,而成為企業數字化道路上無法繞過的必選題。2022年,領先企業沒有因為疫情影響放慢改革步伐,智能決策市場依然呈現較大的增長態勢。據愛分析推算,2022年中國智能決策市場規模為87.7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速為28.0%。在這個增長數字背后,蘊藏著哪些改變?又將給未來發展帶來怎樣的指引和啟示?。
技術之變:國產化技術更上層樓,服務廠商百花齊放
在我們看來,智能決策主要包括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關聯著不同的核心技術。第一階段是數據描述階段,即數據采集和管理,主要涉及數據處理相關技術;第二階段是通過數據進行規律分析,即利用機器學習和統計學技術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和規律,并對未來做出預測;第三階段是建模和求解決策,涉及到機器學習和運籌優化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