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br id="ogqwo"></abbr>
    <ul id="ogqwo"></ul>
    <ul id="ogqwo"><sup id="ogqwo"></sup></ul>
      <dfn id="ogqwo"></dfn>
      <abbr id="ogqwo"></abbr>
    • <ul id="ogqwo"></ul>
    • 攪局者鈣鈦礦

      文章來源:
      字體:
      發布時間:2022-07-27

      也有研究者和商業公司,例如牛津光伏(Oxford PV)等,試圖將鈣鈦礦和晶硅做成混合疊層電池,但由于硅片尺寸限制以及制絨后不規則的表面無法有效進行鈣鈦礦材料的涂布,成本既下不來,基于166硅片的電池效率也只能達到26.8%。

      鈣鈦礦歷史上第一次有可能拆掉太陽能轉換效率的天花板,困在有限性里的晶硅世界依然在努力,卻不可避免地要應對舊體系中隱藏的衰退挑戰。

      事實上,這個衰退,很大原因根植于晶硅材料和制造流程本身的局限,而新能源革命和雙碳目標的加速到來,則像從天而降的外力,一巴掌打在了它并不堅固的城墻上。

      晶硅太陽能電池的原理并不復雜,在切出的硅片上做出PN結,利用整流效應,光照之后,產生電壓,形成電流進行發電。

      雖然硅是易得的原料,但制作硅料、硅片、電池和組件的四大流程,卻是一個環節眾多、能耗高企的復雜過程——

      硅料純度要求極高(99.9999 ~ 99.99999%),需要在1000多度高溫下燒制而成;隨后,在1400度的高溫里,硅料被融化成液體,進入拉棒環節,一根一根的圓棒拉成后,還需被切成一片一片的硅片。

      之后,便要經過制造PN結、印刷電極等環節,做成電池,再通過焊接、玻璃封裝等工藝,形成最后的組件。

      新聞爆料

      圖片精選